目錄

1.人口超高齡化,勞動人口不足,生活型態逐漸轉變

2.親情壓力壓的兒女喘不過氣?甚至加速長輩失能?

3.照護模式改變,「自立照護」興起

4.自立照護的「4項基本照顧」、「零臥床」

5.束縛人生say bye,輔具幫助更輕鬆

 

1.人口超高齡化,勞動人口不足,生活型態逐漸轉變

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,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(老年人口占20%),除了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外,也代表著勞動人口下降。以大環境觀察可以發現,幼兒園、校園數量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寵物店,不僅人口結構改變,生活方式也漸漸調整。
過了上下班尖峰時刻,可以發現公共運輸上老人家比例越來越高。公園變成老人主要的活動場所,不管是清晨、黃昏,都能看到許多銀髮族散步。許多商家也發現,老年人成為主要消費族群,不論是在店面規劃、商品陳列,都需要重新調整。
以上,不單只是數據報告上的人口結構轉變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社會老化衍伸的問題迫在眉睫,重視銀髮族的需求成為當務之急。

 

2.親情壓力壓的兒女喘不過氣?甚至加速長輩失能?

亞洲社會與歐美風氣大不同,西方重視個人主義,家庭需要靠彼此互動維繫感情,華人社會注重倫理輩分,從小被教導孝順、長幼有序。兩種文化沒有所謂的對錯,但在面對家人照護議題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。
西方人退休後,開始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,當義工、整理花圃、下廚、旅遊都是生活快樂的來源,對於年輕人的態度就是不打攪,彼此相互尊重。而東方人進入老年後,因為剛從職場上退下來,生活重心轉移到家庭瑣事,與下一輩的摩擦就漸漸浮上水面,無形中孩子必須在工作、新家庭、父母間拉扯。
「親力親為」成了孝順最好的代名詞,如果兒女能每天陪伴年邁的父母,接訪巷弄間就會稱讚連連。但並非每個家庭都能撥出人力來照顧長者,取而代之的是聘請移工代為照顧父母,但這樣長輩少了多走、多動、多做的機會,「服侍文化」反而造成長者提早失能。

 

3.照護模式改變,「自立照護」興起

從2011年開始,台灣引進自立照護的概念,並投入各類型的長照機構,配合台灣民情發展出三種理念:
(1)讓長者維持原本的居住環境,靠自身能力生活,達到自我實現。
(2)發覺長者優點、潛力,進一步培養相關能力,鼓勵他們改變以及持續堅持的動力。
(3)改善、優化長者的身體機能,預防生活條件惡化。
以上依循兩個觀點:①提升長者的自主生活機能,並非著重治療疾病。當長輩有能力自己來,就可以減少依賴感,也能從中得到成就感;②讓長者靠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,而非全部做好好。
大多數民眾未經過專業訓練,會擔心是否執行正確。別擔心,根據以下「4項基本照顧」、「零臥床」原則,慢慢引導長輩,就會發現自立照護其實沒那麼困難,養成習慣久而久之變成生活一部分。

 

4.自立照護的「4項基本照顧」、「零臥床」

四項基本照顧包含:飲水、飲食、排泄、運動,是主要的照護方式,也是協助長輩恢復身體機能的重要關鍵。
(1)飲水:身體不缺水才能正常運作,但長輩常因為漏尿問題不敢喝水。不僅沒改善漏尿問題,甚至造成其他器官病變。可以使用刻度水瓶、鬧鐘提醒長輩甚麼時間應該要喝多少水了。或是在陪長輩聊天的過程中,放一杯水,聊天口渴時,自然就會喝水了。
(2)飲食:長輩因為牙口不好,食物常需要煮的軟爛,也不喜歡吃需要咀嚼很久的肉。但其實蛋白質、纖維是維持身體運行重要的元素。如果飲食不均衡,造成肌少症。肌肉量不足容易跌倒,一旦長輩跌倒就可能臥床不起,後續照護就可能陷入失能深淵。
(3)排泄:飲水、飲食是影響排泄的重要因素。長輩若有能力自己去廁所,就要鼓勵他養成上廁所的習慣。
(4)運動:沒有最好的運動,只有最適合的運動。運動需要持之以恆,陪長者找到自己喜歡、習慣的運動,從運動中找到快樂。也要注意運動強度是否符合長輩身體狀況,運動內容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難度。
零臥床
許多人認為造成失能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病或住院,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使用身體後造成的退化。長期躺在床上,肌肉萎縮、鈣質流失,甚至關節硬化,慢慢失去活動能力。越沒力就越不想動,久而久之展開惡性循環。
一開始長輩可能不願意動起來,用引導的方式,陪著他去公園散散步,到輕鬆的步道,不僅可以增加活動量,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多接觸大自然也有益於心情愉悅。

 

5.束縛人生say bye,輔具幫助更輕鬆

想要有健康退休生活,飲食、運動、好心情不可少。但根據現況,可以發現國人長期受漏尿困擾,導致整天閉門不出,少動後引發一連串照護問題是增加長照負擔的一大主因。尋求醫療協助,可適度改善漏尿問題,但是否能痊癒因人而異。
礙於尊嚴問題,長者排斥尿布,甚至包尿布更容易引發皮膚疾病。IOHS十分幸福瞭解每個照護者、長輩的辛苦,引進日本成人尿用內褲,內褲外型但可以吸水、鎖水、防水。吸濕後不悶熱沒有不適感,長居日本長照熱銷排行冠軍。一件尿用內褲,重新拾回長者信心,讓他出門玩安心、用的放心。